泸州一座古老的城市,以酒闻名,那数千年的历史积攒的不仅仅是那几坛美酒,更有很多人文情怀,地方典故,今天我们一起来泸州博物馆,看看那些岁月的痕迹。

宋朝末年,元军大胜,南宋王朝岌岌可危,风雨飘摇的泸州,演绎了可歌可泣的民族存亡的悲歌。热血洒在故土,那是多么悲壮的往事。

南宋末年,为了抗击蒙古铁骑,南宋王朝在今四川、重庆境内修建了83座山城,如今保存完好者约十余座,如钓鱼城、多功城、云顶城、神臂城、虎头城、运山城、大良城、凌霄城等等,凭借这些城堡,蜀中军民抗击蒙军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就算南宋已亡,犹未放弃抵抗。而神臂城就是在泸州。


(相关资料图)

这是中国绝无仅有的一片南宋城堡群,倘若不是它们,宋朝的历史或许远比史书记载的更为短暂,而欧亚的版图也会重新划分。那时候的泸州子弟,面对战无不胜的元军铁骑,展示了更加刚毅的力量,让元军一度无法攻克

被誉为“上帝之鞭”的蒙古铁骑是十三世纪最可畏的军事力量,史料显示,蒙军仅用了五年,便征服了中亚的喀拉汗国和花剌子模国;用了八年,征服波斯和幼发拉底河以北地区,建立伊尔汗国。而历来给人留下孱弱印象的南宋却抗击蒙军超过半个世纪,不得不说这是世界战争史的奇迹。这其间又以四川战场持续最久,也最为惨烈,面对强敌,泸州儿女虽然没有挽回南宋灭亡的悲剧,但是永远值得我们敬仰的抗争,是国家民族精神最大的体现

宋代泸州水运图:唐古拉山脉的雪水一路奔腾而下。一路翻山越岭,直到遇见四川北岸支流孕育城市最多的河——沱江。泸州便在这场交汇中诞生。 千百年来,水润泸州,财富与灵气在这块土地上聚集。清乾隆年间,“巴蜀第一才子”张船山顺江游学路过,写泸州白天是“滩平山远人潇洒,灯红酒绿水蔚蓝”,晚上则是“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楼红处一江明”。

滇铜入京是清代四川经济和交通的大事,而泸州正好是转运的中心,巴县档案里有很多地方都提及。而滇铜入京通道的开凿是一场伟大的人类改造自然的工程,堪称古代的三峡工程。

泸州人都非常熟悉,在江阳区南城街道澄溪口附近,有两条长度、布局几乎相同的小街,虽然并不惹人注目,而且布满火锅店、小吃店、饭店等商铺,这就是穿越明清风云而遗存的铜店街和铅店街。步行在这两条街上引人遐想,作为曾是“滇铜京运”“黔铅京运”的中转站,中央政府设置专门的“铜官”,在此勘验、采买、发运,致使商贾云集,热闹非凡。

码头人头攒动,小市的转角店,当年也是灯红酒绿,一片繁荣,这个复古场景,就是当年酒肆一景的样子,现在的转角店没有当年的景象,正在拆迁,或许有一天又会复原呢?

明代万历十三年(1586)泸州大曲酒工艺初步成型。《泸县志》载:"酒,以高粱酿制者,曰白烧。以高粱、小麦合酿者,曰大曲。"清代顺治十四年(1657)前后,"舒聚源糟坊"开业。乾隆二十二年(1757)增建4个酒窖,其大曲酒脍炙人口。

五华县三源村曾有温氏两代人共数十人移居四川泸州,从事烧酒坊营生。移居四川泸州的温荣盛得到当时任广东布政司的兄弟温荣愧的鼎力支持,在泸州买下几十口“陈年酒窖”,他召集散居四川各地以烧酒坊为生的三源村族亲,加入他的烧酒坊,并改进了酿酒工艺,酿制“百年老窖曲酒”,为今日四川泸州酒业兴盛奠定了基础。这坛三百年大曲就是泸州酒文化很好的见证。

同治八年(1869)"舒聚源糟坊"改号为"温永盛糟房",有大曲酒窖10个,其中6个建于1650年左右,4个建于1750年左右。清末白烧酒糟户达600余家,"民国以来减至三百余家矣。大曲糟户十余家,窖老者,尤清洌,以温永盛、天成生为有名。

镇馆之宝麒麟温酒器出土于泸州纳溪区上马镇,原件系明代青铜器(有说东汉的我采用博物馆介绍),是国家文物精品和泸州市博物馆镇馆之宝,长35厘米,宽27.5厘米,高26厘米,器物为饮酒时温酒用具,以吉祥物麒麟为基本造型。它的腹腔是炉堂,尾部是炉门,饮酒时打开尾部炉门,在炉堂内放木炭,将酒杯盛酒置于麒麟腹部两侧盛水的圆鼓内温酒,酒随水温而升温,前胸和臀部通联,水可循环从口腔喷出。工艺能让叹为观止。

关键词: